兰州明肃王墓“小十三陵”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2-01-12 15:27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岳超群 王荣 点击: 载入中...

  肃藩王墓群,习惯上呼之为肃王墓,坐落于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南麓,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在当地有“小十三陵”之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区有墓室十一座,葬有明代十位藩王、两位妃子和一位夫人。
 

  数百年的风霜后,肃王长眠的崇山峻岭间,旧坟新冢散乱杂陈,勾起人们许多感慨……
 

  肃藩王墓群
 

  2011年10月20日,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发现了两处墓葬和一块墓碑,经考证,此处两座古墓均为明代肃王家族墓,墓主为郡王级皇室成员。明肃王家族,这个在甘肃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族,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肃王墓,坐落在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的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南麓。墓葬依山就势,“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隐迹于树影樗茅之间。目前,肃王墓的地面建筑已无一留存,只在周围零星分布着一些今人的坟冢,几乎很难搜索到一丝昔时的盛景。
 

  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史研究学者杨林坤先生介绍,明朝前期,肃王府本来设在张掖,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蠢蠢欲动,建文帝对手握重兵的几个边塞王顾忌愈甚,便以边地苦寒、心忧诸王的身体为由,进行“移藩”,肃王府也由张掖“内迁”至兰州。自此,有明一代,先后有九位肃王、两位世子经略兰州。肃王家族也在兰州驻足约二百五十年之久,与兰州结下不解之缘。
 

  而肃藩王墓群的修建,也从明永乐十七年延续到明崇祯十六年,跨越了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留下那段时期宝贵的历史缩影。
 

  古人迷信皇帝和藩王的风水关系到国运昌盛,明朝的帝陵和藩王陵寝亦多坐落在依山傍水之处,肃王墓址的选择也是几经波折。
 

  来紫堡的老辈人还依稀记得一个传说:肃王迁兰后,便请了许多风水先生勘察“陵脉”。最初选址在榆中县新营东侧的山坡上,将近竣工时,庄王朱楧听说上面的山岔叫温家岔,因忌“瘟疫”,便将原址废弃,重新选建在今定远乡水岔沟村和百石崖村中间的山坡上,死后葬于此。后来,有人在墓地下方发现了三条煤系,康王朱瞻焰觉得真龙(帝王)和火龙(煤炭)相克,又将墓地选定在平顶峰下质孤堡,并将先父母迁葬于此。据传当时此地已有人居住,康王便屈尊将这户人家的孩子认为义子,又用不菲的钱财将这块地买了下来。后来,当地人将质孤堡改为“买子堡”,又因方言里“买”与“来”接近,遂讹变为“来子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又附会为“来紫堡”,取紫气东来之意。
 

  墓区葬有十位肃王,共有墓室十一座。“肃庄王朱楧、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錝、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鐀、宪王朱绅尧妃子薛夫人、末代肃王朱识鋐都葬在此处。这些在《甘肃通志》和《皋兰县志》上都有详细的记载。”杨林坤说。
 

  而肃宪王朱绅尧并没有和薛夫人合葬,而是另葬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周家山,原因不得而知,似乎留下无尽的可能供后人臆测。
 

  庄王、康王、简王、恭王、靖王、定王、昭王、怀王、安王、懿王、宪王、末代肃王朱识鋐,明肃王明明有十二王,何以有九位肃王两位世子之说?
 

  靖王、昭王及安王皆属追封,故实际在位过的肃王只有九位。
 

  靖王朱真淤和昭王朱缙炯,是为两世子。
 

  肃王与兰州
 

  “肃王对兰州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林坤说。
 

  明初,朱元璋把他认为有才干的儿子安排到北方的战略要地,作为国家屏藩。肃王朱楧的军权是相当大的,远远超过了其他亲王。《明史·朱楧传》记载,肃王管理着陕西行都司甘州前、后、左、右、中五卫的军务,朱元璋更是对他寄予厚望。
 

  朱棣上台后,加紧对藩王的控制,肃王也备受掣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
  • 古琴的前世今生
  • 海珠石的前世今生
  • 1939年日机轰炸错把靖远当兰州
  • 冰糖葫芦的前世今生
  • 1941年,战火中兰州开始城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