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石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4-07-30 08:30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江励夫 点击: 载入中...

海珠岛上南方军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的铜像

 

海珠岛上南方军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的铜像


  近日乘车经过广州海珠广场,发现海珠桥引桥两旁各有三块石立于江畔,最大一块赫然刻有“海珠石”三个红色大字,为前所未见。同车的两位书画家均表疑问:“海珠石?不是早在民国时就炸掉了吗?怎么又见海珠石?”“何来海珠石?看似是普通石头罢了。是不是假古董?--现在时兴造古董呢!”


  这两位广州文化人,多少知道些海珠石的掌故,却不知道眼前海珠石的来历,故同声质疑。“老广州”对此石尚且陌生,新广州人、外地人恐怕就更无所知了。


  这石果真是海珠石吗?它既湮灭巳久何以又重见天日?须知海珠石身世不凡,它曾是名胜,是参禅、游玩和观看龙舟竞赛的佳处。海珠石的沧桑,展现了羊城千年余来沧桑变化的一角;读者如有兴趣,不妨随我略作回眸,追踪它的前世今生。


 

 

状似榄形的巨礁

 


  海珠石原是江中突出水面的一块巨礁,长近150米,宽近50米,(《广东新语》谓“广袤数十丈”),状似榄形,为白垩纪红色岩系夹有砾岩层构成。巨礁经长年累月冲积而成一小岛,称海珠岛。早在南汉大宝年间,岛上就建有一所慈度寺,又称海珠寺。稽诸史籍,宋代方信孺《南海百咏》中就有关于海珠石的记载,其第75首《走珠石》诗云:


  底事明珠解去来,


  当时合浦巳堪猜。


  贾胡不省何年事,


  老石江头空绿台。


  诗前有小序:“旧传有贾胡自异域负其国之镇珠,逃至五羊。国人重载金宝,坚赎以归。既至半道海上,珠复走还,径入石下,终不可见。至今此石往往有夜光发,疑为此珠之祥。”所谓“走珠石”即海珠石,二名皆源自“走珠入海(从前广州人称江为海)而成石”的传说,据说“珠江”也由此而得名。后来,“贾胡”衍化成“波斯商人”,传说也附会出多个不同的版本,越来越神话化。


  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珠江秋色”,主景为海珠岛一带江面;明代此景称为“珠江晴澜”,亦为八景之一。“晴澜”谓江阔潮涌而成澜,在日光照耀下蔚为壮观。盖珠江潮流湍急,遇海珠石及附近之“七星礁”(有七块砾岩石)更激波澜怒涌。


  南宋时海珠岛得到进一步开发。番禺人李昴英微时曾在慈度寺旁搭茅屋发奋读书,雅名“得月阁”.后来他果然“得月”,殿试钦点为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辞官归里后捐资重修海珠慈度寺,增其旧制,扩大规模,在其原读书处筑得月台,另有丹露台。登台东望有向阳台,西望有凭虚亭。由于李昴英名气大,以慈度寺为中心这一带,游人日众,遂成名胜。


  明朝海瑞曾游海珠寺观龙舟竞渡,其《海珠寺》诗云:


  南海骊龙不爱珠,


  水心擎出夜明孤。


  云流上下天浮动,


  月浸空蒙地有无。


  两岸交花摇彩槛,


  千艘横渚散飞凫。


  即看佛宝连金界,


  全胜仙人弄玉壶。


  清代王士祯也有诗句记竞渡的盛况:


  海珠石上柳荫浓,


  队队龙舟出浪中。


  一抹斜阳照金碧,


  齐将孔翠作船篷。


 

 

在爆炸声中消失

 


  民国十年(1921年),日本人森清太郎以其在粤十五年游历考察所得,写成《广东名胜史迹》(又名《粤古稽真》),以日文在日本出版,这可能是最早向外国介绍海珠石的书,扉页有六榕寺主持铁禅题词“卧游”,书中叙及海珠石的自然风光、神奇传说及人文历史,特别提到程璧光铜像的建立及程遭暗杀事,这两件事发生于作者成书前一年和前三年,当为着者所亲见或亲闻。关于程璧光被刺案,笔者这里补说一下:民国七年(1918年),盘踞广州的桂系军阀要改组军政府,架空大元帅孙中山以阻其护法,对坚定支持孙中山的海军总长程壁光深为忌恨,时任代理广东督军的莫荣新乃遣刺客于二月二十六日狙杀程璧光于海珠岛对岸之渡头。民国九年(1920年)二月,在程璧光遇害两周年之际,其铜像立于当年牺牲之处附近(有人说该处在旧永安堂大厦前现工人塑像位置)。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海珠公园”;戎装按剑挺立之程璧光铜像,成为吸引游人观览凭吊的景点。


  不想这美丽的海珠岛,因城市发展需要而被逼退隐。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新堤时将岛与岸之间约30米宽的水道填平,岛陆连成一片,海珠石也就在爆炸声中消失……


  海珠石虽已消失八十余年,但“海珠”之名却长久留在这个城市的记忆里。海珠路、海珠桥、海珠广场、海珠区和曾经有过的海珠大戏院、海珠花园等等,都会多少勾起广州人对这块奇石的怀念和联想。


 

 

挖出海珠石根

 


  表过海珠石的“前世”,再表它的“今生”.如今摆在海珠广场的六块海珠石并非假古董,而是昔日巨礁炸后的残余。事缘2000年初,沿江西路进行深度开挖,以铺设排污大管道,无意中发现巨石,确定为原海珠石的石根,引起轰动。


  时任市长林树森前往察看,指示要加以保护,建成景点;后又主持会议制订海珠石的保护和开发规划。但开发海珠石是一个浩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大型排污管道改道、建下沉式通道和巨量资金筹措等问题,有专家表示异议,开发规划遂告搁浅。市政府表示要保护石根,但十多年过去,似无人再提起。


  正当人们巳全然淡忘的时候,海珠石却突然出现在市民面前--有关部门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把残留于地下的海珠石挖出来,分散摆放在原海珠石附近。如此既保护了文物,又增一新景点,让人们重睹消隐多年的海珠石的真容,虽非全貌,也是件好事。可惜景点牌上文字过于简略,只提及海珠石的传说,没说明海珠石何以重现于此,观者不明此石的来龙去脉,不免生疑。这算是美中不足吧。另外,石上“海珠石”三字,如能请名书法家题写(或集古名家字),当更富观赏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