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兵败甲午的几种新解读

时间:2014-07-30 08:30来源:老年生活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甲午战争

 

  120年前的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甲午战争爆发。整个战争以清朝脆败结束。100多年来,人们对大清甲午战败的深层原因从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探究。我们整理了其中几个最新的解读,以飨读者。


 

 

上行下效,全军腐败

 


  北洋舰队是朝廷投入最多的一支舰队,也是军费最有保障的一支军队。但职工和领导收入--差距很大。中高级军官拿着相当于如今几十万的年薪,而普通士兵们的年薪不到中级军官的1/30。


  但北洋舰队军官们最热衷的一件事还是--赚钱。按照《北洋水师章程》规定,在北洋舰队常年停泊的基地威海刘公岛,除了丁汝昌,各级军官都不得在岸上买房子,必须常年住在舰上。但这一条是基本没人遵守的。


  丁汝昌不仅在刘公岛上盖了自己住的房子,还修建了大批商铺用于出租,然后这些租金落入了他自己的腰包。聪明的方伯谦发觉了这个发财的机会,也搞了不少出租屋,于是两位房东大人因为争抢租客问题,进行骂战。


  买这么多房子,自然是为了找小三的方便。书生意气强的方伯谦先是与丁汝昌同时看上一位妓女,发生矛盾,然后又与刘步蟾同时想娶一个美女小妾而差点拔刀相向。


  腐败是从中高层开始的,那就不得不影响普通士兵。上行下效,历来就是腐败学得最快。在刘公岛基地的周边,有一排排的娱乐场所,包括赌馆、鸦片馆、茶楼、妓院等,从头数过去不下50家。它们都与军方相关,将领们有时是作为顾客来照顾生意,有时是作为幕后老板来照看生意。


  几年时间里,新兴的北洋海军就这样像八旗绿营一样迅速全军腐化了。日常的训练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


 

 

为保权力,慈禧认输

 


  在明清两代对中华帝国的战争中,日本的战略都是一样的,这个战略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速。先抢夺制海权和朝鲜战略要地,再直插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速战速决。


  对日本来说,这样的战略带有极大的赌博性,完全是一个不计后果的亡命赌徒式的打法。因为日本国小民贫,补给有限,无法进行消耗战。


  面对北洋舰队的覆灭,清军新任总指挥刘坤一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这种思想也得到了其他不少大臣的认同。清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不仅投入了本国几乎全部的陆海军,国内兵力空虚,更重要的是--他们快没钱了。


  但朝廷并不打算这么做。不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朝廷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做。对于朝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说,她面对的事实是,淮军已经灰飞烟灭了,这支军队是李鸿章的,同时也是她的权力基础,淮军是属于后党的,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党的人物来继续负责指挥,很显然,谁指挥战争,军权就会落到谁的手上,如果帝党掌握军权,这是慈禧和她的后党集团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在慈禧看来,这场战争必须结束了。那么就开始和谈吧。只要签个条约,赔点银子,她所有的权力就保住了。


 

 

交通落后,影响战果

 


  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只有477公里铁路,而且大多分布在后方,其余就是分布各地的驿路。水路,中国只有两三家轮船公司在运营,轮船20多艘,总吨位约5万吨,再就是日益衰落的木船业了。而日本到1893年底,私营铁路就达到3000多公里;水路,有400多艘轮船,总吨位16万吨。交通落后,尤其缺乏铁路是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它影响了救援。威海之败主因就是救援不力。 1895年1月19日至23日,3.5万日军在荣成从容登陆,清军为何不进行反击呢?曰:兵力不够,援军还在途中,远水救不了近火。山东战场有2.1万清军,其中前线有1.2万,分守于威海、烟台、登州等地。直隶、奉天形势危急无兵可调,而从南方调来的20营兵还在路上。日军用4天多时间就登陆完毕,迅速以2.5万人从后路包抄了威海,水陆夹攻只有几千人的清军,先后攻下南帮、北帮炮台,2月11日攻占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其次,它影响了调兵布防。战争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甲午战争中,清军不要说打一次大的歼灭战,就连一次击溃战都没打过,其主要原因就是无铁路调兵布防到战略位置,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广东提督唐仁廉部,1895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从山海关出发,走了19天才到达沈阳,这么缓慢是因为天气回暖,冰雪融化,官兵每天步行于泥淖中,浅的没到膝盖,深的没到大腿根部,没有铁路的低效可见一斑。


  最后,它影响了后勤补给。后勤是战争的血液,而高效的后勤,同样需要铁路。战争前线根本无铁路,黄海之战失去了制海权,本来落后的水路运输也受到了威胁。此次战争动员了几十万人马,物质消耗极大。如何保证这几十万人马的粮饷械的供给,清军面临严峻的考验。威海战前,需煤1万吨,而实际相差甚远,战中,后勤补给不力,北洋舰队官兵弹尽粮绝,最终全军覆没。


  兵贵神速,而铁路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运输能力和快速突破能力。由于交通落后,尤其是缺乏铁路,导致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处处被动,最终惨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郑苹如男友亲自指挥击落日本海军“轰炸之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