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50年代大陆禁渔民去南沙之来龙去脉

时间:2013-03-05 17:19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陈若 点击: 载入中...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南沙主权与越南海军在南沙群岛展开激战。
 
 
 
  几百年的传统还能延续吗?自合水水库流下来的一条小河在此入海,形成规模并不大的潭门港。港口的出海条件算不得优良——在它南边,有海南3大河流之一的万泉河入海口;在它北边,有规模更大、停泊条件更好的龙湾港。
 
 
  这是海南东部一个滨临大海的小镇——潭门镇,与它毗邻的另一个小镇博鳌,因博鳌论坛而声名鹊起,这使潭门镇显得有些落寞。但它在我心里,却犹如麦加对于穆斯林,我是抱着朝圣的心理奔向它的。为什么呢?
 
 
  因为潭门镇渔民从古至今就是西沙、中沙、南沙(以下简称“三沙”)的主人,是他们把三沙与中国联系起来。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也就没有今天的三沙市。
 
 
  因为这里还是一个遍地都是船长的地方,我说的是那种真正的船长:能看罗盘、望星象、辨海流,而不是像今天那些衣冠楚楚、依靠GPS和自动罗盘行船的船长。
 
 
  更为重要的是,我曾经认为海南岛虽在海中,但和内地一样,不像闽浙人那样有海洋文明精神。但是我错了,我在潭门镇找到了这种精神。这是中国人最缺乏的精神,这精神与大海相关,但并非在海边的人都具有。辽、冀、鲁、苏这些地方的人虽在海边,但并不具有海洋性。那些驾船在近海捕鱼的人,虽然也在海边,但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内地扶犁耕田的农民没什么区别,而潭门镇渔民拥有的却是海洋文明的核心精神:敢冒险;敢向陌生领域前进;敢移民;敢同陌生国度的人做贸易;敢冲破束缚,追求自由……这里的船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哪里有钱赚,就把船开向哪里。
 
 
  潭门人:不打鱼的渔民,不种地的农民
 
 
  从海口奔向潭门镇,途经琼海市,与事先约好的作家卢传福会合。此时北方已是隆冬,这里却仿佛盛夏,车窗外不时闪过高大的椰子树和棕榈,更远处是绿油油的农田,里边种着稻子或菠萝。我问卢先生潭门镇是否有人种田,他说很少,“如果靠种田为生,早就饿死了。”我很惊讶,于是和他展开了一段对话。
 
 
  那他们靠打鱼为生?
 
 
  他们也不打鱼,他们是不打鱼的渔夫。
 
 
  “不打鱼的渔夫”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不管山东、浙江、福建,还是广东或海南其他地方,所有渔民都是在船上捕鱼,在水面劳作,只有潭门镇的渔民是到三沙的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哪里有珊瑚礁,他们就奔向哪里。
 
 
  伍书光曾在1983年驾驶一艘载重量为9吨的帆船前往南沙,揭开了潭门镇渔民重返南沙的序幕。
 
 
  这种方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宋代就开始了。
 
 
  没有潜水设备怎么潜水?你肯定当时他们就潜水?
 
 
  他们向来都潜水,潭门镇的男孩别的技术不学,就学潜水。
 
 
  他们潜水有高招吗?
 
 
  从水下上来的时候,不能马上浮上来,要在中途停下来,缓一缓。
 
 
  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地方的渔民一样撒网捕鱼?为什么非要冒险潜水?
 
 
  到那么远的地方抓鱼?除非他是傻子。哪儿有那么多鱼?就算有,你怎么带回来?那么远的路,回来肯定臭了。
 
 
  我怎么听说潭门镇的作业传统是从别的地方学来的?
 
 
  文昌那边也有人去,但技术最高的要数潭门镇。从几百年前一直延续下来的,也只有潭门镇。
 
 
  黄岩岛最近很热闹,大部分都是潭门镇的渔船?
 
 
  对呀,十几条船都是,他们不管这一套的。这是他们祖先下海作业的地方,不去那里能干什么?
 
 
  来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三沙离海南岛远,离南海周边国家近,为什么是我们的祖先,而不是他们的渔民去三沙?现在似乎找到了答案,就是因为海南有个潭门镇,而他们的作业方式与众不同。他们只有在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才能找到生存之路,而三沙正是这样的地方。是他们,把三沙同海南岛,同中国联系了起来。
 
 
  苏承芬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代表性传承人,只凭一个航海罗盘和一本手抄的《更路簿》,在南海闯荡50余年,从未发生过迷航。
 
 
  伍书光:1983年以9吨的帆船勇闯南沙,拉开了中国人重返南沙的序幕
 
 
  “听说排港村的船长最多,随便敲开哪家的门就会遇上一位?”我问邓船长。邓船长是我们几年前去西沙时认识的,一起在海上共处了半个多月,现在已经是老朋友了。他是潭门镇草堂村的船长,已经开了几十年船。排港村位于潭门港对岸,与草堂村隔着港口相望。“也不是这样,哪里都有。”他回答。“我估计你就不服。”我和他开玩笑道。“不是不服,都一样,遍地都是船长。”
 
 
  潭门镇今天的船长的确很多,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船长了,因为他们不再完全依靠传统、依靠经验行船,而是依靠GPS的导航,依靠天气预报。我知道,现在中国已经很难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船长,即帆船时代的船长。这次到潭门镇,就是想找一位名叫伍书光的船长,他是帆船时代的船长代表。
 
 
  伍书光虽然默默无闻,但我认为他是中国人不应忘记的功臣。1983年,他曾带着几个渔民,驾着一艘载重量只有9吨的小帆船前往南沙群岛。潭门镇渔民以前在南沙群岛捕捞海珍品后,有到东南亚去出售的习惯。但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始“排华”运动,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大陆政府因此禁止渔民前往南沙群岛。
 
 
  1983年时,我们还没有在南沙群岛占领一个岛礁,还没有一名战士——直到1988年,大陆才在渚碧礁建立起第一代高脚屋,在永暑礁建立了观察站。即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沙群岛的考察,也是在1984年才开始的。1983年的南沙群岛是什么状态?无人知晓。
 
 
  伍书光此举犹如石破天惊,他重新拉开了中国大陆重返南沙群岛的序幕。但是他还健在吗?算起来已经80多岁了吧?能找到他吗?没想到邓船长与伍书光都是草堂村人,第二天一早就把他请来和我们一起喝老爸茶了。
 
 
  瘦小、驼背、行动迟缓、声音沙哑低沉,但是两眼炯炯有神。上身穿着一件70年代的深蓝色海军上衣,铜纽扣上的“八一”两个字已经被磨得亮晶晶的,这是伍船长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有4个儿子,两个是海军,这件上衣就是其中一个儿子的。见到老船长我就迫不及待地向他问起1983年闯南沙的事,下面就是我和他的对话。
 
 
  1983年时为什么决定去南沙群岛?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去过南沙,知道那里的海货多。当时又正好在西沙遇见一些香港和台湾的渔船,他们告诉我南沙哪些岛屿被外国侵占了,西边的岛菲律宾占得多,南边的岛越南占得多,只有太平岛上有台湾的驻军。我想,南沙群岛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祖祖辈辈都在那里捕捞,我们潭门镇渔民把那里叫做“祖宗地”。过去我以为那里都被台湾的军队占领着,他们要反攻大陆,我们要解放台湾,所以不敢去,政府也不让去。现在才知道台湾就占着一个太平岛,除了被其它国家占领的,大部分岛礁都没有人,我们应该去。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揭秘蒋介石留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兵团的覆灭始末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