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50年代大陆禁渔民去南沙之来龙去脉(2)

时间:2013-03-05 17:19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陈若 点击: 载入中...

 
 
  当时国家不允许去南沙吧?
 
 
  不允许。但是我不管,在西沙一带抓不到鱼,我们要活命,就得往南沙去。
 
 
  当时去南沙的船是帆船?
 
 
  对,有两个帆。吨位很小,只有9吨。先到西沙,再从那里去南沙。
 
 
  还记得到南沙的第一个岛礁吗?
 
 
  双子礁,这是离海南最近的岛礁。找到这个礁就开始作业,然后一直往下走,永登暗沙、福禄寺礁、太平岛、三角礁、仁爱礁、九章群礁
 
 
  当时没有导航吧?
 
 
  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木罗盘。那时正是1月份,有东北风,张开帆就顺着风走了。两个月以后刮起南风来,我们就又顺着风回来了。帆船必须顺风才行。
 
 
  你们那次收获大吗?
 
 
  很大,船上都装满了。看到别的国家的渔船也怕,怕他们抢劫我们。我们也想早一点回去,把这里的情况赶快告诉国家,告诉部队。
 
 
  你们这次来有点像调查情况似的?
 
 
  对。我们主要是探路,探好路明年再来赚钱。那里有海参、公螺、砗磲、红口螺什么都有,明年再来就有钱赚了。
 
 
  你们回去以后,政府是怎么表现的?
 
 
  当地领导说,国家不批准,为什么还要去?他说我们是偷渡。可是南沙是我们国家的,我们是渔民,都是搞作业生产的,为什么判我们罪?
 
 
  后来怎么处理的?
 
 
  政府吊销了我的船长执照,一年不准出海。
 
 
  这一年家里生计怎么办?
 
 
  我家里有6口人,4个小孩一位妇女,只有我出海挣钱。不让我出海,哪里有饭吃?那一年没钱,没粮食,只有吃红薯稀饭,但是政府不管。
 
 
  一年以后呢?
 
 
  第二年就允许了,潭门镇的渔船从此开始自由地驶向南沙群岛。
 
 
  除了伍书光,我们还在潭门镇拜访了几位帆船时代的老船长:陈胜元、苏承芬、李根辉、吴淑茂。他们是帆船时代的最后一批英雄,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最后一抹光辉。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船长”这个群体。
 
 
  中国真正的船长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他们的地理大发现,他们的航线遍及南海,甚至到了东非海岸。人们一直用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的事迹来证明这一点,其实这是不对的。郑和是一个太监,一个朝廷官员,他怎么可能懂得航海知识?我查遍了郑和船队的资料,只找到7个太监的名字,可是真正的航海专家,真正的船长,却没有一个人留下名字,由此也可看出朝廷对航海技术人员的轻视。
 
 
  在16—19世纪的帆船时代,船长是最稀缺的人才,要懂得洋流,识别天象,辨别季风,会操船使舵,还要知道各地物产、各国风俗。经过宋元两代的酝酿,中国沿海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船长,那时他们的航迹遍及南海、印度洋。看一看从西沙和南沙挖出来的那些宋元时代的瓷器,就可知当时的海上贸易何等繁盛。
 
 
  但是明代和清代都实行了非常残酷的“海禁令”和“迁海令”,无数优秀船长因为被诬为“倭寇”和“海贼”而被朝廷杀害。在这样的摧残下,中国还能有海洋文明,还能有海洋英雄,还能有船长吗?
 
 
  没想到我们在潭门镇遇到了这样的船长,可能是因为海南岛偏于一隅,才躲过无数次来自农耕文明的统治者对海洋文明的摧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揭秘蒋介石留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兵团的覆灭始末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