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4)

时间:2013-04-18 07:59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凡 唐蕾 点击: 载入中...


  同样是秘书,内阁翰林院出路大不同


  明朝另一项改革是出现了内阁。永乐年间,朱棣夺得帝位后,宫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性质其实就是内廷秘书班子。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内阁就设在紫禁城午门内东南角的文渊阁。


  代皇帝草诏批文件是内阁的重要权力。“这叫‘票拟’,内阁学士用贴纸的方式对官员的奏章发表处理意见,协助皇帝决策,但是下发给官员必须经过皇帝的‘批红’,皇帝将意见抄一遍才有效力。”武黎嵩说。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入选一般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翰林院成为明代士人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翰林院和内阁都是御用文秘机关,内阁专掌机密决策,翰林则逐渐与朝政机密远去,成为单纯的文秘机关。


  那么,内阁一直是当权派吗?别忘了明朝还有著名的宦官机构。明朝宦官机构不断调整增加,朱棣迁都北京后定制为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武黎嵩介绍,十二监是十二个宦官领掌的内侍衙门,各置太监一员,下面还有其他品级的宦官。因为内侍衙门称“监”,其长称为太监,以后,“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代名词。其中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之首,权力最大。司礼监是内廷总管,掌管宫廷事务,掌印、秉笔太监等掌管批红、传宣谕旨。


  宣德年间,皇帝懒惰,奏本大多由司礼监代笔,后来太监甚至可以改动内阁票拟的内容,旨意究竟出自于皇帝之手还是秉笔太监之手,无从核对。后期皇帝索性不上朝了,太监改动旨意愈发大胆,宦官代皇帝批红得以专制朝政。


  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大臣都是“兼职”


  清宫剧中,南书房和军机处常被提及,它们都是清代的“首创”,只是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正统”。


  南书房只是康熙旧时读书的地方。康熙在重建内阁和翰林院的同时,又设立了自己的内廷秘书班子,人员从翰林中选出,称南书房。南书房位于禁宫乾清宫斜对面的右阶下,距离皇帝寝殿很近,南书房又称“内廷翰林”。它不是正式机构,没有固定编制,人员流动很大,专为皇帝服务。入值南书房的翰林既为皇帝反映下情、口传上谕,有时也陪皇帝察访民情,公私兼顾。


  雍正朝设立的军机处,就是入值南书房多年的张廷玉秉承皇帝旨意建立的。军机处的全称是“办理军机事务处”。后来军机处的职能扩展到了军政财各个方面,与实际操办的事务差距越来越大。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机构一直存在到清灭亡前夕。和南书房一样,军机处也是非正式机关,属于临时性差遣。军机处最具体、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草诏,取代内阁票拟,而且就是在皇帝身边奉旨草拟,皇帝阅定后就可以立刻颁发。大臣奏折也由军机处抄录存档。但是军机大臣只是秘书参谋,只作建议而不能下令,一切命令必须通过皇帝。


  “大部制”里的小学问


  不入流的“吏”比入流的官还多


  在古代官员制度中,还有“吏”这个庞大的群体,值得关注。胥吏是官府中专门办理文书的低级行政人员。如果说官员是决策者,那么吏就是执行者。命令下达后,具体事情就摊派到吏身上,由他们去完成。吏的数量超过官的数量。吏里既有幕僚,他们是国家公职人员,国家给他们发俸禄;还有一些被称为幕友,则是由地方官私人聘请的,他们没有编制,工资也是由地方官私人支付。像师爷就属于吏。


  在古代,好的吏可以入官,叫“流外入流”;清代以后,吏表现突出,国家可以赏一个官给他;或者自己捐一个官。吏的工资究竟从哪开出来呢?一名得力的吏,一年工资可能得上万两银子,这就得从“仓耗”“火耗”这样一些名目中来获得了。


  最早的秘书在图书馆、档案馆工作


  秘书省是掌管经籍图书档案的政府机构。最早出现于汉,秘书监隶属于太常寺,掌禁中图书秘文,故曰秘书。曹操时置有秘书令,曹丕建魏后改为中书监、令,另置秘书监专掌图书考订。晋置秘书寺,掌中外二阁图书,梁武帝改寺为省,隋唐沿袭旧制。秘书是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其中不乏饱学之士。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朱元璋人生自白 坦承曾是胆小鬼
  • 明朝学者招女学生引非议
  • 李白诗中眺望的“三山”并非朱元璋挖山填湖的三山
  • 明朝名妓苏三1天能赚4万
  • 明史中没有记载的“朱元璋艳情”
  • 屡禁不绝:明朝宫女与太监相恋成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