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旧事之杵棒和杵臼

时间:2013-11-01 08:48来源:新华网 作者:赵元波 点击: 载入中...

乡村

 

  杵臼是农村用来加工粮食最普遍的工具,这种老式农业生产工具,现在早已淡出了农业领域,成为人们忆苦思甜的"古董".我家的院墙脚跟至今还摆着一个杵臼,是用青石打成的,是我们家的第二个杵臼了,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任日晒雨淋,下雨的时候,里面就汪了一杵臼的水,天晴的时候,小孩子就把脚伸进去,或者一屁股坐在它的上面。而它的亲密伙伴杵棒呢,早就被收了起来,和杂物放在阁楼的一角。


  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墙角那里有一个杵臼了,是我们家的第一个杵臼,自然它比我的岁数要大得多,大概是以前经常用来舂东西吧,它的内壁非常光滑,外壁呢,看上去很粗糙,还可以看到凿子打制时留下的斑驳凿痕,摸上去赖赖的,很粗糙,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


  杵棒呢,则是用映山红树砍成的,据说是父亲砍柴时砍到了一棵映山红树,留了一段,放在堂屋里,晚上,熄了灯后,这段映山红竟会发光,因此,父亲就把它砍成了杵棒。这棵杵棒又粗又重,有1米5左右长,两端有大碗粗,中间稍细,也有茶杯口那么粗,手握住的部分已经十分光滑,有明显的手握过后的痕迹,这根杵棒舂起来非常有力,以至于邻居经常来借。


  有一次,不远的邻村放广场电影,父亲为了早点去看电影,想三下五除二几下把泡好的糯米舂成糯米粉,用力过大,加上这老杵臼用的时间太长了,底子已经很薄了,杵棒又是新的,舂下去,没几下,杵臼就被舂破了,从中间一分为二,这个用了差不多两代人的杵臼从此退役,成了两半石片。


  没有杵臼确实不大方便。后来,家里又买了个杵臼,就是现在的这个杵臼。七八十年代,粉碎机还没有普遍使用的时候,杵臼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粉碎工具。过年吃汤圆,要用糯米来舂成面粉,在做汤圆。把泡过了水的糯米放到擦洗干净的杵臼里,然后双手紧握杵棒用力地舂米,借助冲击磨擦作用,将糯米舂碎,用勺把舂过的糯米舀出来,放到细筛子里筛,筛子上的米粒再放到杵臼里舂,再筛,如此这般,直到把所有的米粒舂细为止,筛子下面的糯米面就可以用来做汤圆煮了吃,用杵臼舂出来的糯米面做的汤圆,吃起来圆滑爽口,汤圆一放到嘴里,就一骨碌滑到肚子里,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不像现在用粉碎机粉的糯米面,省时省力,但吃起来有一层沙沙,口感不好。有时,筛子上的米粒也不完全舂成面粉,而是把这些碎的米粒放到甑子脚,加上水和红糖在锅里炖,吃起来特别的香甜。这些碎的米粒还有个专有的名称叫米鼻子,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直流口水呢。


  现在,一年当中,杵臼使用最频繁的时间是在过年前舂豆豉的时候,这时候,家家煮的豆豉已经出窝了,就等着舂豆豉了。擦洗好了杵臼杵棒,把出了窝的豆豉拌上花椒、辣椒、盐巴和蒜苗,拌匀,倒进杵臼里,用杵棒舂,豆豉在杵臼里欢快地跳着舞蹈,在杵棒咚咚地伴奏下,豆豉就舂成豆豉泥了,这时候,大人们就拿一坨豆豉泥分给小孩子们尝尝盐够不够,孩子们就踮着脚尖挤成一团,争先恐后地伸出巴掌,拿着豆豉一哄而散。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乡村旧事之草谷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