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
诺贝尔奖的评奖,往往呈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甚至在女性贡献明显更大的时候,也会把奖项颁给男性。
出生于1972年的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与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擦肩而过。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表示不平,澎湃新闻更是于10月9日刊发《华裔女科学家同等研究却落选诺奖,学者称种族、性别歧视》的文章。诺奖委员会方面的解释是:虽然关键性论文的发表时间,庄小威比获奖者白兹格早1天,但投稿时间则是白兹格早4个月。另外,白兹格在1995年曾发表过理论设计性文章。其实内行人一看便知,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早年的理论文章等同于“曾经领先多少米”,这与最后的“撞线”是不能比的;而两人以上各自独立得出相同研究成果的,在科学史上则屡见不鲜,诺奖一般都是让他们分享荣誉。
诺奖有没有种族歧视这个不敢说,但性别歧视确实是存在的。庄小威是一例,但绝不是孤例,甚至可以说,诺奖歧视女性是有传统的。以下就让历史事实来说话。
先说人所共知的居里夫人。虽然她是唯一的两次获奖的女性,但两次都充满了性别歧视色彩。第一次,她是和其丈夫皮埃尔·居里及另一位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分享的,但差一点就被拿下。要不是因为皮埃尔实在是没做多少工作,而且贝克勒尔的获奖理由也软,她很可能就被PASS掉了。第二次,虽然无可争议,但评委们很无理地要求居里夫人自己辞掉这个奖,或者至少托病不去参加颁奖仪式。
另一个是德国女物理学家莱斯·梅特纳(Lies Meitner),她1938年发现能用中子把较重的原子核(例如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铀)“劈开”,这实际上为后来的原子弹和核电站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非常巨大。但奖项却只发给了与她合作过的一位男性化学家,而且是化学奖,然而这分明主要是一项物理学重大发现,给人的印象是有人存心不给她奖。
比梅特纳还冤的,大概要算是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了。吴健雄号称“实验物理女王”,一生用实验证明了大量极其重要的物理学定律,1975年在精英荟萃的美国物理学会当选第一任女性主席。吴健雄的成名作便是在1957年用实验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大胆假说:“宇称”在弱相互作用当中不守恒。这个实验极难,是在极低的温度(比低温的极限--绝对零度只高0.01度)、极强的磁场和极细致的观察之下成功的,此前物理学界基本不抱希望。应该说,由李、杨、吴三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奖是顺理成章的,但结果一公布,却没有吴健雄。吴健雄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比如1963年证明的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由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对量子力学一些基本哲学问题的实验验证、对穆斯堡尔效应的研究、对介子和反质子的研究等等。这一点上她有点像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应该获得五次诺贝尔奖却只获得一次,她则一次也没有获得。
还有英国女天文学家乔丝琳·贝尔(Jocelyn Bell),她是脉冲星的真正发现者。脉冲星就是理论上预言过的所谓“中子星”,那是一种密度极高(相当于原子核或中子)的天体,把地球压缩到一个足球大小,大概才能达到那样高的密度,它以极高的转速旋转,而磁场方向与自转轴存在较大交角,所以就像宇宙中的灯塔一样,外界总是收到它发出的极有规律的无线电脉冲信号。贝尔做出这项重要发现的时候只是一名24岁的研究生,结果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发给了她的导师休伊什教授(Antony Hewish)。尽管休伊什总是强调贝尔的研究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至少应该有贝尔来分享这一殊荣,许多人为贝尔抱不平。
这还仅仅是笔者比较熟悉的物理学领域,其他领域也不敢说没有类似现象。
总之,有大量例子表明,诺贝尔奖的评奖,在贡献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往往呈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甚至在女性贡献明显更大的时候,也会把奖项颁给男性。
不过,物理学奖、化学奖在诺奖诸奖项中毫无疑问还算最公平的了,如果看看文学奖、和平奖,简直让人无语。总之,诺贝尔奖也不是很公平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