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张汉武帝曾在此“网开一面”

时间:2011-12-27 19:20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戏楼如今破败冷清,只有戏楼前的旗杆依旧高耸。
  城隍庙门口晒太阳的老人都是当年村子里唱戏的名角。
  曾经热闹非凡的北张村村南戏楼如今破败冷清。
 
  村北戏楼上精美的木雕和砖雕。

  地域

  长安区

  建镇时间

  明代

  西安古镇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寻访北张古镇曾经的零星片段,并不是件难事。但站在古镇当年最繁华的街道上,古镇那种特有的隽永怀旧的韵味却荡然无存,唯空余两座明代修建的戏楼与城隍庙默默相对:戏台已摇摇欲坠,几乎成为摆设。城隍庙是5年前重修的,崭新无比,全无半点悠悠古意。

  成语“网开一面”源于此地

  秦岭北麓,沣河以东,北张古镇坐落于此。站在北张古镇曾经的集市所在地——沣河大桥桥头,只见麦苗青青、沣水潺潺,雪团儿般的羊儿静立于河边啃着野草,30余里开外的黛色秦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村庄里鸡犬之声隐隐入于耳际,静谧安逸、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难怪在两千多年前,汉家天子也贪恋这里的美景,将此地划出一片作为皇家狩猎场,由此也诞生了一句充满仁爱的成语——“网开一面”。

  上世纪90年代,有村民在村北挖出了一些居民生活用具,经长安区文物局鉴定为汉代之物,至今,这些盆盆罐罐的残片仍收藏在长安区博物馆,说明这一地区村落早在汉代已形成,更是北张古镇历史悠久的佐证。而“网开一面”这个成语的典故,正源于此地。相传汉武帝爱好狩猎,便将水草丰美、珍禽异兽聚集的沣河一带划归为皇家狩猎场。每当狩猎时,随从们会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张开大网,将猎物收至囊中。不过,当年的皇帝似乎很讲究生态环保,为展现自己仁慈、好生之德,皇帝会派人在南面或北面将大网张开一道缺口,让天意来决定珍禽异兽们的生死去留,总有一部分动物因此逃生,而北张、南张的地名也由此而来,网开一面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成为心慈手软、宽大为怀的代名词。

  北张古镇悠久的历史不仅在百姓中口口相传,民间也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南张村戏楼台上镶有一块唐永徽年间的村志碑石,上面就详细地记载着这段故事:“天有好生之德,人当效之,网开一面,不绝珍禽异兽。南张一面,放南山之鹿,北张一面,放沣滨之麋。”

  明清时期古镇最繁华

  风景宜人的沣河之滨非常适宜居住,当地居民在此生活了两千余年,“沣出纸、水漂帘”的古法造纸技艺也在这里世代相传,延续两千多年绵延不断。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北张古镇早在周、秦及西汉时代,就是西去户县、周至、岐山和宝鸡的官马大道,到了唐代,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也经这条路进入长安。虽然地理位置如此关键,但北张古镇在汉代之后,明代之前的历史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北张古镇这一时期的情况。”北张村村史撰稿人蓝信鼎老人告诉记者,“不过,据推测那时北张镇应当还是村。户县草堂寺内有一口大钟流传至今,约是宋代时期铸造的,钟上刻着北张里及一位捐钱铸钟人的名字。根据当年的行政建制,乡下设亭,亭下设里。可见宋代北张还是一个村子。”除了这如此简略的一句“北张里”之外,历史再没给我们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大约在明代,北张古镇才形成了一个大镇,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中记载:“北张镇,长安八大古镇之一。”蓝信鼎告诉记者,镇是集市贸易之地。北张之所以成为古镇,也是因为古法造纸的缘故。“因为北张镇盛产麻纸,这里的商业经济来往就特别繁华。宁陕、柞水等地的许多山民要将造纸原料背来这里售卖。而外地客商则要前来收纸,秦岭一带的山民也将柴挑来这里售卖,逐渐,北张镇就形成了买卖交易的集散地。

  明万历年间,北张镇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街中心十字南有大戏楼,北有城隍庙,两座建筑正好相对而立,这种状况在长安一带极为罕见。而镇子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最为繁华,街道上商贾兴旺,店铺林立,百货店、棉花行、木器行、铁器行、当铺、药店、旅馆、饭店一应俱全,当年,这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全长足有一里之多。不过与其他古镇相比,北张古镇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古镇中心街戏楼的西口,设有一座特殊的穰行,这相当于是一座近现代时期的交易中心雏形,所有外地来的造纸原料都会在这里进行交易,而每做成一笔生意,穰行要收5%的手续费。直到解放以后,兴盛了近百年的穰行才逐渐萧条败落。

  为《解放日报》打造专用纸

  因为来到北张镇的客商常年络绎不绝,镇上旅馆极多。清末至民国时期,每年从北张镇外销的麻纸足有430万刀(一刀100张),上世纪20年代,西安地区的《民生报》,还有解放区的《解放日报》,用的都是北张镇出产的纸。当时为了向解放区输送纸张,北张镇纸商王健老人还曾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不幸被捕入狱。

  当年,王健是北张镇一位非常活跃的纸商。他常年漂泊在外,将镇上的纸张带到宝鸡、兰州一带出售,镇上的大多纸张都是经他之手远销外地。后来,王健经人介绍,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地下工作者熊天荆结识。熊天荆询问王健,能否将纸张造得再厚些,尺寸再大些,最好是像报纸那么大的尺幅。王健一口答应,回到镇里立即组织纸匠重新打制大尺幅的帘子,试制之后大家觉得纸张不错,纸匠便开始大量生产。很快,王健将收来的纸张运进了八办,蓝信鼎说,“这些纸都是用来印《解放日报》的,村里人都管这种大尺幅纸张叫老报纸。”后来,由于王健频繁出入八办,便被国民党特务盯梢,竟不幸被捕入狱,家人四处求人,才用钱将他赎了出来。解放后,熊天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听到王健的消息,两人很快取得了联系,王健还专程去北京看望熊天荆,熊天荆也时常帮助、接济王健一家。

  上世纪20年代,北张古镇的集市贸易功能开始逐渐消退。承担贸易集散地功能的集镇也被移到了沣河桥头,与秦镇共享一座石桥。解放后,因为古法造纸的衰落,云集至此的客商越来越少,繁华一时的古镇也渐渐衰落。如今,随着行政区域的变迁,北张古镇改称北张村,属长安区兴隆街办下辖的村落,并被划分为四个行政村。

  最爱高唱对台戏

  南头唱眉户,北头唱秦腔,是北张古镇从清代延续下来的一个传统,至于这里的居民们为什么偏爱唱对台戏,老辈人都说不清楚。

  在北张古镇中心街,明代修建的戏楼坐落在古镇北边,数百年来这里一直上演着秦腔,戏台上各色人物的种种悲欢离合,不知给几代古镇居民带来过多少热闹与欢乐。杨勃如老人当年也是村里秦腔戏班的小生,提起这座明代时期修建的戏楼,老人非常惋惜。早年,这座戏楼的四角还拥有精美的飞檐斗拱,与西安钟鼓楼上面的造型有几分相似。可1958年戏楼重修时,戏楼上部的古建部分却被不慎破坏掉了,重修之后的效果并不如意。在杨大爷看来,如今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的戏楼,与当年戏楼那富丽堂皇的景象相去甚远,曾经古朴繁华的街道,也被贴满瓷片的楼房所取代,后人也只能在无奈中反复遗憾。

  而南头的戏楼约在清代修建,距今有140余年历史。有趣的是,在这座戏台上,戏班子只唱眉户戏。每到过会、赶集、重要节日、春节时,北头戏楼上的秦腔戏班就放声大唱,唱得最多的就是《顶灯台》《铡美案》《游龟山》《苏武牧羊》等,而南头戏楼的戏班也不甘示弱,有滋有味地唱起《小女婿》《十二把镰刀》《小二黑结婚》与之呼应。这边秦腔,那边眉户,热火朝天,小镇居民们在娱乐之余,也从戏文里了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人生百态、国家政策,不亦乐乎。

  城中之城消失殆尽

  早年,北张古镇应当是八大古镇中最气派的一座,不仅城墙、城楼、城门一应俱全,镇里还分别坐落着两坐城中之城,分别也有各自的城墙、城楼、护城河。令人费解的是,这两座城中城史料上完全没有记载,两座城的主人姓甚名谁,历史渊源全都是谜团,城中的后人也不知所踪。两座城就像从未曾在世上来过一般,没在典籍里留下只字片语,也没留下一砖半瓦。

  其中最气派的城中城是座郡马府,过去老辈人都将这里叫做“紫禁城”。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可如今北张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年幼时都在紫禁城里玩耍过。蓝信鼎告诉记者,城内规划得很整齐,是回字形街道。这座城一边长约90米,城墙高3米多,城墙上还有城楼,城南城北各开一座城门,城门用铁皮包裹。这座城地势较高,城墙修建得比北张镇的城墙还要讲究,城墙足有近5米厚。1958年以后,城墙城楼都被拆得干干净净。

  而镇上另一座城中城据传是清代初年某位户部官员的府邸,规模较“紫禁城”略逊一筹,北张村人都将这里称做南小堡。上世纪20年代沣河发大水,将这里尽数冲毁。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河西天马考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