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到1924年,从藏经洞被发现,不到20年,敦煌艺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09年,清政府学部,拨付库银6000两,下令敦煌县交出剩余的经书。王道士早已将精品私藏于大经桶中,一路上的官员,甚至押运的官员,都雁过拔毛,最后运到北京,只剩下8697卷经书,书藏在北京图书馆。
时至今日,敦煌文物大部分还都分散在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公私收藏中,存留于国内的仅是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有个日本人狂妄地说,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日本。
后来,季羡林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所以,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三、保卫和发展敦煌
张大千面壁敦煌
张大千临摹敦煌《反弹琵琶图》
张大千临摹《初唐大势至菩萨》
系统地研究敦煌,发掘敦煌,让世人认识敦煌,张大千是第一人。1941年,敦煌依然是黄沙漠漠的地方,张大千由成都,先乘飞机,再乘汽车,再乘骡车,最后骑马,终于到了敦煌。他用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除了写成了20多万字的《敦煌石室记》外,还临摹壁画260余幅。
1944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和敦煌有关的艺术研究所——敦煌艺术研究所,它的第一任所长就是常书鸿先生。
对敦煌真正进行强有力的保护,是在解放之后。
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立机构,常书鸿依然担任所长。直到1982年,常书鸿才举家迁入北京。常先生40年的艰苦卓绝工作,终于建立了中国对敦煌的系统研究和保护,历经磨难的敦煌应当庆幸自己有一位如此痴情的守护者。“筚路蓝缕,厥功致伟,常公大名,宇宙永垂!”这是季羡林先生对他的评价。“敦煌苦,孤灯夜读草蘑菇。人间乐,西出阳关古人多。”这是常书鸿对自己心灵的写照。
1963年,国务院拨款,加固敦煌的石窟。
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
时至今日,敦煌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敦煌的研究热潮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已经发展成了博大精深的“敦煌学”。
敦煌艺术在发展、前进,最杰出的成果是舞剧“丝路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