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道路变化

时间:2012-06-12 09:48来源:华夏遗产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 ,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 、龟兹(今库车) 、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 ,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 、于阗(今和田) 、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 、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 、安息(今伊朗) ,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革干(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 ,经流於大谷奚宾(今阿富汗喀布尔) 、乌弋山离(今锡斯坦) ,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 流於大谷奚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 ,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 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 、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 ,再北上龙涸(今松潘) ,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汇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 ,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品读丨那些悲壮苍凉的玉门关诗词
  • 敦煌壁画中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
  • “中国文明的前夜”——石峁遗址
  • 李隆基大哥李宪的墓地唐惠陵
  • 位于隋唐城中轴线上的定鼎门
  • 十五分钟的苏丹汗驿站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