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漫谈

时间:2012-07-11 09:33来源:华夏遗产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走西口影视剧照





  走西口如同闯关东,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移民画卷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走西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本刊特分上下两篇刊载郝万虎的力作《走西口漫谈》,以飨读者。

 

  一

 

  “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难留。止不住的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在内蒙古,只要人们提起这首流传几百年的《走西口》民歌,几乎人人都能哼唱上几句,真可谓妇孺皆知。但是对于“走西口”这段特定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重大影响、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和理念,以及口里与口外的交融等诸多事情,恐怕知晓底细的人还不太多。


  走西口,是我国北方地区在清朝和民国年间的一次重要的移民活动。走西口是一段历尽艰险、饱含辛酸的悲惨的历史。然而,走西口所创造的成果和显示出的意义却是永存的、伟大的。它冲破了2000华里明长城的重重阻隔,实现了口里汉族人民和口外蒙古族人民的大融合;它是蒙汉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北部边疆的一次有益尝试;它是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一个见证。笔者作为一名走西口者的后裔,同时近几年来又从事史志工作,收集、整理了一些走西口的资料,还有一些个人的感触和思考,觉得它对开发建设西口外,即现在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特别是繁荣、发展内蒙古的经济、文化,颇有益处。


  那么,西口究竟是指哪里呢?


  “口”是指边塞上的关口。西口是相对东口而言的。东口据说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往东一带的关口。出东口通往内蒙古东部,出西口通往内蒙古西部。“西口外”基本上是指原绥远地区,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在我国明代,因为军事上的需要,修筑了一条明长城,从宁夏花马池,经陕北三边、榆林、府谷,到晋西北紧贴黄河的河曲、偏关,穿过雁北地区,衔接河北张家口,最后上了燕山山脉。在张家口以西的长城上,或长城附近设有很多的关口,口里的人要到西口外,均需经过这些关口。因此,从广义上说,在晋西北、陕北、雁北的明长城、或长城附近所设的诸多关口,都可称为西口。狭义上的西口,是指在明长城上最有名、位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关口——杀虎口。杀虎口在现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处,杀虎口坐落在古长城脚下,是山西与内蒙古两省区三县交界处,一过长城便是内蒙古境地,距凉城县30公里,经和林县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80公里。清代山西人是走西口的主力军,杀虎口不仅是山西境内最早的一个关市,而且是唯一的常关。这条路是明清时的丝绸之路,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很重要。古人称: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因而人们常把杀虎口称为西口。然而,当今人们谈及西口,多指广义的西口。

 

  二

 

  走西口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历史现象。作为历史,那么它的起止年代是何时呢?


  关于这一问题是有多种学术观点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一种是“泛走西口”说,即从中国有史记载以来,凡是人口从口里向西口外迁徙的活动都称为走西口。有史为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众多的百姓(包括军队)或官方公开或偷偷私走,早已在土默川一带谋生。赵武灵王,在呼市托县古城乡建成了当时北方最大的军事重镇云中城,同时在巴彦淖尔市乌前旗境内三顶帐房处设置了控制两边疆土的九原城。此时“走西口”的百姓已达土默川、河套一带。


  西汉时仅呼市地区就增设了云中、武泉、北舆、原阳等七个县级行政区,人口达十万八千口。这些“走西口”的人们主要从事农耕生产。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公元前121年的“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以下各朝代也均有迁徙的记载。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只要有迁徙就算走西口,从而把走西口的纵向历史提前或向后扩展了许多。第二种观点是“清代民国”说,即指从康熙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300年间,口里的民间老百姓为谋生而逃荒或移民到西口外的大规模迁徙活动。他们先是春出秋归的跑青牛犋,尔后是领着老婆孩子举家迁到西口外定居。


  第一种观点,不失为一家之言,但笔者不敢苟同。一般的迁徙、移民活动,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正常选择,在各个历史时代都有。我们研究的是移民的独特性,而不是它的普遍性。走西口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它的重要区别是“走”西口,而不是其它方式的到西口。因而,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是正确的。


  明代以前的到西口外,多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或由国家来派遣走一部分人,或个别人的迁徙,其数量相当有限。明代处于严格的隔离状态,几乎没有走西口者,清初还是相对封闭的,而只有到康熙时期才有所扭转。因此,有影响、成规模的走西口是从康熙年间开始的。据呼和浩特原归化城先农坛石碑记载,汉族人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又据河曲县记载,在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皇帝批准鄂尔多斯部的请求,在“河保营”开辟汉蒙交易,又“准汉民垦蒙古地,岁与租籽”。走西口的经济生活方式就这样开始了。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到口外垦荒的汉族人多达几十万。走西口的第二个高潮是在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清王朝苦于财政枯竭,采取了由官方政府放垦蒙荒的办法以增加财政收入,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贻谷放垦”时期,这时又有诸多的口里人,涌向西口外。直到新中国成立,走西口的人才逐渐减少。在明长城以北的地区,就是今日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向来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时又遇上了宽松的政策,再加上蒙古族人民敦厚好客,不事农耕,愿意把广阔的土地让给汉民耕种。于是走西口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理想之地。


  走西口不同于一般的到西口外,它多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出走的,而且人数多、范围广、影响大,属于一种重大的移民现象,同时从时间上来说,大体是起于17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中叶,历时近300年。

 

  三

 

  有人说,走西口被当代人所熟知,是由《走西口》这首歌唱出来的,这种认识颇有一定道理。然而,回首走西口的历史,它绝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含辛茹苦地“走”出来的。


  口里的人走西口外,有多种多样的走法,其中所走的线路也是很多的。近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沿着走西口者的足迹进行了追寻,归纳出了一些走西口的路线。从大的走向来说,走西口可分为三条,即西线,陕北线;中线,晋西北线;东线,雁北线。细分则有很多,据《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记载,走西口共有八条路线,从西向东依次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