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佛袈裟上的胡人——商贾云集五胡多

时间:2012-09-17 09:35来源:华夏遗产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驼运图(资料图)

  公元301年,经由丝绸之路运达亚历山大或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几乎与黄金等价。到查士丁尼(公元527年—565年,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时代,等重量的丝绸价格要比黄金高出十几倍。这一时期西方使节与商人争相逐利,源源不断地来华朝贡和买卖。据史料记载,北朝时,波斯、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温盘陀等西方国家都派使节通好,以得到青州地区所产的丝绸。


  1971年青州城南3公里处,傅家大队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座石室墓,出土了九件线刻画像石,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青州地区的丝绸贸易。


  九件线刻画像石,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经营丝绸贸易的场面。其中有商旅驼运图、商贸洽谈图、出行图、象戏图等等,再现了当时墓主人经营丝绸贸易的生活片断。


  如“商旅驼运图”,天上高飞着双雁,其下一匹带鞍前行的骏马,再下是一匹背负着层层叠叠丝绸的骆驼。骆驼的峰鞍上还系着长途跋涉时用的水壶,骆驼张嘴昂首,听从于前行的胡人之后。胡人短发卷曲,高高的鼻子,脚穿长靴,腰系香囊。


  “商贸洽谈图”画面中有三个人物,其一为“主人”端坐束腰圆凳(为北齐时物)之上,“头戴上翘折巾式冠”。左手举杯状物,右腿盘于左膝之上,悠然地与客人对谈。而与“主人”相对站立着的“客人”,深目勾鼻,头发卷曲,姿态谦卑,从形体和服饰上判断,无疑是从西域而来的客商。


  在九方画像石中,有五方刻画着胡人的形象。这足以说明青州地区在北齐时,与西域有着广泛的商贸往来,其中丝绸贸易占着主导地位。这九方北齐画像石年代确定为“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画面人物的服饰都与北齐时代的特征相吻合。


  1976年在青州博物馆南邻发掘清理出土的一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刻佛像中,有一件北齐鎏金卢舍那彩绘佛像(残,只保留肢体主干)十分珍贵。这件佛像身披彩绘袈裟,异常精美。在卢舍那佛像右肩界格之空缘内,绘有三个胡人像。左侧胡人侧面而立,头发束于脑后,高鼻突起,两眼凝视;中间胡人满面髯须,眉扬鼻钩,身穿大袍,腰间束带,足蹬宝靴;右侧胡人面向内,头戴尖顶皮帽,身穿交敛窄袖长袍,足也穿靴,状作沉思。这是胡人在青州出现的又一例证。青州当时为北齐重镇,常会有中亚西域的胡人来往。


  这些珍贵文物证明,古青州在南北朝时期与西域贸易往来密切,因此有专家提出,古青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这种贸易往来密切的局面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丝织产品一直以名贵著称,唐代诗人李白曾赋诗:“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由此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