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书家王了望

时间:2013-10-13 08:45来源:陇上珍藏 作者:陇华 点击: 载入中...

王了望

 

  明末清初,我国出现了一批浪漫派书法家,如黄道周、倪云路、王铎、傅山、朱耷等。他们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嫉俗。这中间,陇上书法大家王了望,虽名不见经传,但也当属其列。


  王了望(1607——1686年),原名家柱,字胜用,后改名予望、了望,字荷泽,别号绣头陀,巩昌府陇西人。


  王了望从小失去双亲,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明,做生员时,即诗名与书名俱盛,颇受府学老师和地方官吏的赞赏。


  清顺治元年(1644年)3月,李自成部袁宗第攻陷巩昌,阖府皆箱。唯有张人杰不忘明室,退守鲁班山,后率兵攻打巩昌。原府尹王鼎鼐、县令夏清率兵恪守,张人杰未能克。顺治二年6月,王、夏二人率兵攻打鲁班山,张 杰兵败被俘。顺治三年春,清兵攻打巩昌。此前,投降袁宗第的王鼎鼐仓皇逃离巩昌,王了望因与他私交深厚而前去送行,为此遭人诬陷,从而招致了一场牢狱之灾。王了望在狱中怒写《冤辩》,辞起凌厉,声情并茂,感动了甘肃御史魏琯等人,终的平反出狱后,改名荷泽。这就是吴之廷在《王荷泽传》中所受的"覆盆文章,得以活命"的故事。


  顺治五年,王了望以覃恩由珉庠应选入贡。顺治十五年,任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令,两年后任期已满返里。关于王了望居官之事,据郭汉儒在《陇右文献录》中说:"荷泽居官,为复明也。惜势单力薄,未能如愿,故改名了望。"此说是否恰当,还有待于考证。不过一般而言,多数明末的知识分子,在出狱明清改朝换代之时,即是没有反清复明之举,思想上也是难以转弯的。虽然郭汉儒之说未必完全可靠,但从王了望前半生的经历来看,从他遭受的牢狱之苦来看,它具有对明王朝的眷恋这一点是可信的。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关王了望反清复明的思想。


  王了望回乡后,并未因复明无望而意志消沉,他一方面静居书斋,通览史书,精心书画吟诗着书,他从前着有《风雅堂诗文集》、《风雅堂拾遗》、《菏泽先生自书诗文稿》等,他以此来天不精神上的失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另一方面,他不顾年迈,出游历名山大川。他说:"名山游历不可不游,名人韵事不可不识,更不可不交。"他浪迹于陇右通都大邑,游历于秦川、固原州、平远镇、太原、石岭关(今属山西省)、粟亭(今徽县、成县一带)、三原店、六盘山及岷州、魏源等地。登山探奇、欣赏美景,开阔胸襟;拜访名僧,谈禅讲经,诗词唱和。王了望把复明不成,抛酒空门,从此获得心灵的解脱。


  王了望是明末清初着名书法家,擅长于楷、行、草各书体。他的楷书师法钟繇,行书出自王?并着力于颜真卿的《争座位》。他上溯魏晋,博彩唐宋,并借鉴明代早期书法,再加上他深厚的学养和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形成了纵横捭阖、了无撤迹的书法意境。


  现藏于省的行书立轴:"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满秋云",这是王了望的书法精品。这幅作品未署创作年代,但从那成熟的笔墨技巧与妥帖行气布白来看,当是他艺术面貌确立并趋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这幅书法作品,大气磅礴,酐墨淋漓,豪放跌宕而不失规矩。这种老练而流畅的笔墨,体现于字里行间,圆浑饱满而不飘滑,线的流动,节奏所达到的笔墨趣之美,只有技巧于悟性均臻上流高手者方可能明其三昧,达成妙境。


  王了望所书册页《此册乃余姻家》的跛语,纵29.4厘米,横84.7厘米,纸本。书尾处钤有印章两方,一方朱文"王了望".一方白文"菏泽",现藏于省博。此册页原为汪琴侣所书,因了望与汪琴侣是故交,王遂将此册页交王了望览后提跛王了望览后竟搁置一旁,七年而没有落笔。后汪琴侣索要,王了望才翻箱倒柜找出来,与康熙十八年落笔提了跛,时年74岁。王了望这件行书作品颇具唐颜鲁公《争座位》之神韵,但又有王了望自己的风格,此颇具有动人心弦的特征是对篆隶线条的韵意的吸收和应用。通篇跛语,字体连属,雄强茂密,浑意刚劲,刚胜于柔,正直、朴实、雄强的个性溢于其中,且有表现出意不在,厚积薄发的书道修炼和精湛的技法,使其成为传世珍品和不朽之作。历来把王羲之的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争座位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王了望的此册乃姻就家行书之跛,虽说不能是"天下第三行书",但以后确实还没有超过他的。


  此外,王了望保存至今的事发作品还有:现藏于陇西县文化馆行书立轴一副,此幅为纸本,书七言律诗一首,是王了望晚年的力作。王了望另一书做跛,纸张,册页式,现藏于干图的王了望草书中堂两幅,均为绢本水墨。以上都是王了望的精品之作。


  纵观王了望的书法艺术,另人之所以称道,并非出于偏爱或审美情趣的相同,而是将王了望放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以艺术标准和尺度相比较得出的结论。王了望与共前的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等书家比较,与同时代的王铎、傅山比较,平心而论是属于同一档次的,虽略有逊色,但仍可与之并驾齐驱。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他是明末清初以草书闻名的书家。傅山(1607~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他也是明末清初的着名书家。今天,王了望保存下来的书作仅是为数很少的几幅,肯定不能代表全貌。但是,仅这少量的书作,也可看出王了望书法艺术品位之高,造诣之深。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受王了望政治地位和地域闭塞的局限,王了望的书法未能与当时其他名家那样被世人所知,并享有名副其实的声誉和地位。因此,今天我们有责任对其书作大力宣传,并扩大影响,把王了望的名字推向全国,肯定他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王了望书法之所以受到今人的推崇,是因为他具有更为深层的文化心理联结,以及对当今学习和探讨这门艺术的人,给予了多方面的启迪。


  首先是他善于继承传统。王了望对传统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上溯魏晋,博览唐宋,并借鉴明代早期书法,加之他本人的学识修养,故而能在传统书法中加以创新。王了望书法正是博采众美,再加之他超人的驾驭笔的能力,使笔法、墨法、章法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形成了潇洒、灵动、凝重、自然朴拙而又粗放疏略,自然天成的气韵。


  其次,王了望的书法处于人格的压抑和艺术的自我超越的双重矛盾下,他的书作往往流露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我们知道,书法创作以情主运笔墨,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深刻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艺术的魅力就来源于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情感力度,王了望书法中的精品,正是他心灵的奏鸣曲。


  第三,王了望宽博的学养是造就他书法艺术高超的基础。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得心应手地将古文字自形行楷化,搀入作品之中,使他的书作陡然增加中国一种高雅之美(本文书法分析参考了赵正同志有关文章)。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