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莫让“三躁风”吹进文化产业中

时间:2011-12-29 01:06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丹增 点击: 载入中...

丹增(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协副主席)

  核心观点

  现在的官场、商场、学场,流行“三躁风”:急躁、浮躁、暴躁。如果三躁风综合征渗透进文化产业来,一定会走歪路

  说起文化产业,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繁荣。表面看,我们的文化确实繁荣:每年创作几千部小说,电影票房也破了百亿,演艺市场也十分火热。

  不过,现在的文化产业中也存在一种现象:钱高于一切。

  实践证明,很多地方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过分商业化、概念化的现象,许多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在各类以“保护”、“开发”为名义展开的经济活动中,存在对民族文化曲解、庸俗化的倾向,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纠正。

  现在的官场、商场、学场,流行一股三躁风:急躁、浮躁、暴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足或误区。如果三躁风综合征渗透进来,文化产业一定走歪路:歪曲我们的传统文化,动摇文化信念,误导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良的文化影响和结果。

  文化是有精神力量的,如果把文化的精神信仰用浮躁的心态对待,文化功能就会丧失。高雅的文化庸俗化很可怕,现在很多文化产业的项目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挂着文化产业园的名号,借文化产业发展之名搞房地产,搞“文化圈地运动”,国家的政策很好,但在具体运作中存在着非理性状况,甚至以文化之名行破坏文化之实。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都要变成钱,要有理性、负责的态度。任何歪曲、庸俗化都会从根本上危及、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包括制作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既懂传统文化又懂现代文化,要有世界眼光、了解国际文化趋势。

  每一件文化产品的生产,都凝聚着文化艺术人才的心血和灵感;每一次文化产品消费,都是一次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潜在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一特殊的规律,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发现和使用好人才,就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胡洪江整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抢1元钱判4年”带来的反思
  • 反家庭暴力需要多方“齐出手”
  • “金钱豹出逃”不会每次都虚惊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张晓峰:怀揣“武侠梦”的“非遗”传承人
  • 监察全覆盖 “出事才被查”已过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