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莫入“伪科学”陷阱

时间:2014-08-27 08:30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日报 作者:耿磊 点击: 载入中...

    麻辣小龙虾是一种昆虫?不运动肌肉就会转化成脂肪?当您在社交网络看到这些既新奇又看似很有道理的帖子时,是否很快地相信,并按下转发键呢?若是这样,您就上了“伪科学”的当了。


    伪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一样,内容常与日常生活有关,多以人际传播为主,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不同的是,伪科学更具欺骗性和危害性。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部分谣言通过人们的闲聊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无意地简化已知事实,只强化部分细节,并加入个人情感的判断与“临题发挥”,以至于谣言越传越不靠谱。


    伪科学则不同。大部分伪科学的传播者都对自己传播的内容深信不疑,因为这些“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许多貌似有理的“论据”.许多人很自然地选择相信,并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且这种信任往往持续很久,直至伪科学被戳破的一天。相较普通谣言,伪科学的危害更大。普通的谣言引发的社会反应多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大多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相关领域的机构出面辟谣后它就迅速散去。伪科学更多是“润物无声”,它往往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媒体太多的重视,而人们一旦将伪科学视为真理,多会对其深信不疑,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例如一些人生病不看医生,却要请什么“大师”;再比如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科学”算命等。


    伪科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这个时代“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深入思考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可信性。


    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也给了伪科学以可乘之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科普读物从写作的手法到营销推广的方式,都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解科学的渠道,科学之于民众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盲目崇拜往往被伪科学利用,以至一些谣言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前几年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对付伪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阅读各种信息时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当我们读到一个看似传播知识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的发布者是谁;发布者有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这则信息在转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些,再作判断不迟。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尚需涵养社会的读书之风。与其“刷屏”看“小龙虾原来是一种昆虫”这样的伪科学文章,不如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妙趣横生与科学严谨的字里行间,了解“真昆虫”的世界。而在诸多类型的阅读中,优秀科普读物的译介与出版恰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短板”.学习科普知识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借助科普阅读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的应有之义。


    而培养人们对阅读科普读物的习惯与兴趣,则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孩童时期在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中养成阅读科普读物的好习惯、书店中有大量可读性与科学性兼备的好书供人挑选、不断培养出擅长为大众撰写科普读物的好作者,无一不需要时间的涵养与锤炼。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分级阅读:别让“童年的消逝”成为必然
  • “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
  • 把阅读培养成孩子最浪漫的教养
  • 作家梁晓声谈阅读:读书的人多起来是好事
  • 专家“把脉”语文阅读:好书是孩子人生金矿
  • 曹文轩驳“小孩看不懂鲁迅”:恐怕是浅阅读过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