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繁荣的人文因素

时间:2012-08-08 10:56来源:中国遗产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 。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2der ,23- 79)在《博物志》中说“: (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 ,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 灵帝(167 - 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续汉书五行志》)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粟特人,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叫“昭武九姓”、“九姓胡”,或就简称作“胡”,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这些粟特人大多以经商为业,他们组成商团, 成群结队地东来贩易,并且有许多人就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下来。所以,就今所知, 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的于阗、楼兰、龟兹(库车) 、高昌(吐鲁番) 、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和长安、洛阳等许多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他们的后裔渐渐汉化,但不少人的外表还是深目高鼻。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人或好或坏地影响过历史车轮的运转,比如武威安氏,曾经帮助唐朝平定凉州李轨的割据势力,后被唐朝皇帝赐姓为李。又如发动安史之乱的河北叛将安禄山,和割让燕云十六州而作儿皇帝的石敬瑭,都是分别来自安国和石国的粟特人后裔。


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波斯的伊朗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唐朝的一些都市充满了一种开放的胡风。我们看看唐朝最盛的开元天宝年间的有关记载,就可以感受到这一时代风潮。李白《前有樽酒行》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全唐诗》卷一六二) 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岑参集注》卷二) 说的是酒泉地方官的宴席上,胡人演唱的情形。居易《胡旋女》诗“: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 中有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全唐诗》卷四二六) 太真就杨贵妃,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史书记载安禄山“腹缓及膝”,极力写其臃肿肥胖的样子,大概是有些夸张。他作为粟特人后,跳胡旋是其家常,史书说他“作胡旋舞帝(唐玄宗)前,乃疾风”,《( 新唐书安禄山传》) 可以与杨贵妃媲美。已故北京大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象。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


刹那”“、影响”“”、“水乳交融”等等; 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 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遗产。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的摩尼教本是生于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在波斯受到镇压,几乎绝迹,但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维吾尔先民回鹘人中间广为传播,至在九、十世纪建都吐鲁番的西州回鹘王国中,被立为国。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汉文和各种伊朗语、回鹘文的摩尼教献,与埃及发现的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一起,构成今天我们识古代世界的摩尼教的基本文献资料。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入中国的时代。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