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繁荣的地理因素

时间:2012-08-09 10:55来源:华夏遗产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欧亚大陆(Eurasia) ,主要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亚洲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在丝绸之路的中部地带,有号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续出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赖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冰峰峡谷,行走艰难。这里的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和景观是沙漠和戈壁,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对于行旅来说,更是干渴难行。此外,由盐壳沉积而形成的崎岖起伏、犬牙交错的雅丹地形,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障碍。唐代诗人所描写的”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杨师道《陇头水》) “,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正是这些地理景观的生动写照。而西行取经僧人笔下所描写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则是亲履其地的感受。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的北麓,因此我们在说起河西走廊时,不得不提到祁连山,探讨一下祁连山对河西走廊繁荣的贡献。祁连山是古南祁连东段,又名南山,界青海与甘肃两省,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个巨大的边缘山系,由几条平行排列的山岭和谷地组成,包括托来山、疏勒南山、大通山、冷龙岭等,长达1,000多公里,最宽处达 250 公里。山峰平均海拔 4,500米以上,其中以疏勒南山峰为最高,海拔5,800米。崇山峻岭,高凌霄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峰顶积雪终年不融。整个山系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达 2,062 平方公里,储水量达 1,320亿立方米,是河西走廊一带的主要水源。祁连山谷地颇为宽广,有不少河流和湖泊,哈拉湖和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就在这些谷地内。宽谷和青海湖盆地海拔2,500~3,500米,湟水、黄河谷地较低,海拔2,000~3,000米。祁连山区属半干旱地带,每年降水量为 250~600 毫米。


       全区内的山地草原和针叶树林交替分布,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主。祁连山草原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草场有多种类型,适宜放牧绵羊、牦牛和马等,一向为山区牧民所重视。山腰间松柏茂密,青鹿、马鹿、猞猁、雪鸡、野驴、雪豹等动物出没其间。矿产资源也极丰富,有“万宝山”的美誉。从河西走廊望去,祁连山横互南面,像一列延绵不断的青色屏障。


       祁连山三面被沙漠包围,它的北面是巴丹吉林沙漠,西面是库姆塔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面是柴达木荒漠。如果没有祁连山,这里将是一片荒漠。祁连山的高大山体截留了水汽,形成了降水。是祁连山中的冰川融水和祁连山中发育的河流在河西走廊中造就了一个个绿洲,每隔一段距离,大约100公里左右,就有一条河流出现,这种均衡出现的河流,使祁连山的北麓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绿洲,而且是一条河流对应一座城市,从河西走廊的东面算起,武威市对应着石羊河,金昌市对应着大西河,张掖市对应着黑河,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对应着北大河,玉门市对应着昌马河,敦煌市和阳关对应着党河。十分有利于古代的交通,这也是祁连山北麓,形成了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地理原因。耸立在沙漠边缘的一座座雪山上流下来的河水,灌溉滋润了大漠之中一片片绿洲,填补了流沙世界的“生物真空”,也提供了中西往来路途中的中间站。我们的先民也并没有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陷于孤立,由于交换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外界的探索。


       为什么人们称这一带为“河西走廊”? 尽管这一带良田万顷,稻谷飘香,但是人们看重的并不是这些,而是看重这一带的沟通和交流作用,看重的是这一带的通过能力。因此它才被称为“走廊”。


       古代描述河西走廊富庶和繁荣的诗句很多“, 弱水西流接汉边,杨柳荫里系渔船”是描叙弱水河畔的“;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甘州当江南”,这是描写张掖的,张掖古称甘州“; 稻花风里稻花,妾去采花朗插秧”等,可见古时河西走廊的景象,是水草丰茂之地,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出临洮,过燕支山大破匈奴后,匈奴人哀歌叹息说“,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河西走廊对当时的匈奴人是何等的重要。河西走廊是匈奴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家园的失去使匈奴人向西远遁,并与当地人结合发展成为现在的匈牙利。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