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白银:有色冶金的两颗明珠

时间:2012-08-09 11:03来源:《百年甘肃》 作者:马永强,张兵 点击: 载入中...

 

1992年江泽民视察金川公司


 

甘肃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冶炼技术的迅猛发展,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甘肃大地上先后建成投产中国有色冶金业的两颗明珠——“铜城”白银、  “镍都”金川。被誉为我国“铜城”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仅1983年的电解铜产量,就接近1949年全国总产量的9倍。亚洲最大的镍生产基地——金川有色金属公司,1983年电解镍产量突破万吨大关,占全国镍产量的70%,利润突破l亿。她们在我国有色冶金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金川:亚洲最大的镍都


建国初期,中国镍工业几乎片空白。当时,国外视镍为战略物资,对中国实行禁运。50吨大米才能换回一吨镍,千斤以上的镍要国务院副总理审批,堂堂中国冶金工业部部长则只有几公斤镍的审批权,由此可见中国镍的紧缺。


1958年,在祁连山脉的龙首山北麓,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在一堆准备大炼钢铁的矿石中,发现了一块核桃大的含孔雀石标本。这块矿石便敲开了戈壁荒漠镍矿宝库的大门。

翌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汇集在龙首山下的戈壁滩,这里便形成日后亚洲最大的镍都——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腾格里沙漠西部的这片戈壁滩,曾经回荡着古丝绸之路上悠悠驼铃,大漠的余晖中仿佛还能听到乌孙人和匈奴人的号角。风尘仆仆的拓荒者们就在这里打下了第一批炮眼,震耳的爆破声响彻在茫茫的荒原。夜晚,黑沉沉的苍穹下,拓荒者的帐篷里闪耀出了星星点点的烛光,帐篷外风挟裹着沙石发出阵阵呼啸声,缺水少粮带来的饥饿、疲劳使90%的人患上了浮肿病。艰苦的环境使许多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但更多的人还是留下来,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不应忘记这些拓荒者,他们是汤中立、陈鑫、杨激中、史源、鲍鸿光、田汝孚、高俞修、朱远志、郑远志、郑世宪、陈瑞符等,还有拓荒者墓园中的座座坟茔。


1964年5月,熔炼生产系统一次点火成功,生产出了22吨第一批电解镍。经过一万多名创业者艰苦奋斗,1966年镍矿一期工程建成。至此,在我国西部名不见经传的戈壁荒漠上,建起了一座集采、选、冶一体的特大型电解镍联合企业。金川的镍、铜储量十分丰富,还有丰富的铝、铬、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1 8种元素。矿藏储量仅次于加拿大的萨特伯里矿,居世界第二位,镍储量达553万吨。


1978年,镍都迎来了她发展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的资源利用被列为全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当年,第一次召开了由许多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参加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 ,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主持,提出了“尽快拿出科技成果”的要求。二十年来,又有五十多所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汇集龙首山下,解决了许多生产关键性问题,  “富矿中性介质选矿新工艺”降低了电耗并提高了精矿品位;  “高浓度细砂管道胶结充填新工艺”解决了采矿充填难关;“贵金属回收新工艺”使冶炼方面的电解难关迎刃而解。科技使镍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产量以每年递增千吨电解镍的幅度稳步上升,并有128项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9项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镍都带来了高达13亿元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在全国推广的“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大力协同,联合攻关”的“金川经验”。


1988年4月,金川扩建二期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时,李先念、陈云、宋任穷、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致贺。作为国家“七五”和”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和关系国计民生的20个最关键项目之一的金川二期扩建工程,总占地面积402公顷,工业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总投资为21.9亿元,建成后年产镍2万吨,铜1万吨,硫酸22万吨,并可相应地收回钯、铂等贵金属。金川二期工程的建成,将进一步缩小我国镍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一期工程的镍熔炼车间是继澳大利亚、博茨瓦纳、芬兰、前苏联之后的第五座、亚洲第一座镍闪速熔炼炉车间,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厂房净长257米,经历了四年多的建设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兴含镍材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而,现代工业对镍的需求将会日益剧增。世界发达国家的钢、镍的年产比例为1000:2或1000:2.5, 而我国只有1000:0.5 ,相差甚远。因而,大规模扩建金川镍基地已势在必行。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金川时,对金川依靠科技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评价,并明确指出:金川要研究三期工程的问题,要加快镍工业的发展。总书记用饱蘸浓墨的笔写下了“腾飞的镍都”五个大宁,这既是肯定,也是期望。
 

 

“铜城”白银天下闻


位于兰州市东北的白银(原兰州市白银区),矿产开采据传始于汉朝,因600多年前(明洪武初年)官方在此设立开矿机构“白银厂”而得名,据载:“日出斗金,集销金城”,最盛时达三四千之众。


1951年,白银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矿产普查,之后历经中苏专家反复考察、勘探。1953年,新华通讯社向世界宣布“甘肃皋兰县白银厂发现了大型铜矿”.反复勘探的资料表明,白银的铜金属储量为88万吨  伴生硫1046万吨,  金1407吨,  银989吨。矿石中有用元素有铜、硫、锌及铁、铅等,共生和附生的稀散贵重金属30多种,可供综合利用的有金、银、硒、铋、锑、砷、汞、钻、镉、钢、镓、锗、铊等20余种。


中国最大的铜城在这里诞生了,1954年9月28日,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即后来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成立了。来自天南海北的热血男儿汇聚白银,折腰山(原名凤凰山)、火焰山万吨级的大爆破震惊世界,掀开了开发白银的新篇章。


这次矿山大爆破使山峰高度平均降低了约50米,爆破岩石量906万立方米,总面积40万平方米, 1959年10月1日国庆IO周庆的喜庆声中,白银露天矿正式投产,翌年冶炼出铜,这是甘肃历史上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炼出的第一炉铜。被誉为“铜泉之源”的白银不断向国家输送铜材,一跃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骨干企业。随之,几经变迁,在中国西部崛起了一座以铜、金、银、工业稀土、纺织、电缆、电线为主要产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白银。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