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中国第一个油田

时间:2012-08-07 11:11来源:《百年甘肃》 作者:马永强,张兵 点击: 载入中...



玉门油田修井人(资料图)




位于祁连山北麓、海拔2400米至2700米的戈壁滩上的玉门油田,是旧中国最大的油矿。早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火出如炬”的记载,可见石油出现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306年,西晋司马彪的《后汉书·郡国志》载:“县南有山,石山泉水,大如    ,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泊,   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白北魏、唐、宋以后的典 籍,也多处记载石漆“燃之如油极明”。明《大明一统志》中始出现“石油”一词,“石油,肃州南山出”。清同治年间,当地的人们开始在石油河东岸悬崖下和干油泉“掘坑取油”。采集的石油主要用来点灯、润滑车轴、机器。


进入本世纪初,我国工业所用的石油产品主要依赖于“洋油”进口,为此,经常发生油荒。于是,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石油产品的代用品,如用木炭发动公共汽车,用酒精作为汽车的燃料,或用植物油提炼代替石油的产品。尽管如此,能源依然十分紧缺。


1905年,比利时人林辅臣对河西进行地面地质调查后,向当时的甘肃洋务总局建议开发玉门石油,为此甘肃洋务总局改为矿务局,聘用林辅臣为公司总办,并派其回国购置机器,聘请技术人员。1906年秋,林辅臣于途中死亡,油矿开发一事随之发生变化。此后,不断有中外考察团在甘肃、青海、新疆进行地质调查。1938年,国民党最高当局听取了石油工业的先驱、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先生的建议后,于汉口成立了甘肃油矿筹备处。次年,根据孙健初所定井位在老君庙北1 5米处的l号井开始人工挖掘方井导洞。挖至23米处见油,至同年 9月,日喷原油为10吨。1940年完成了老君庙地区的地质勘察,钻井7口。位于石油河东的老君庙是清同治二年由淘金人集资所建,原占地面积15平方米,庙内有老君、土地爷塑像各1尊。1939年庙旁1号井出油后,当时的甘肃油矿局将该地区命名为老君庙油田。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三十五、三十六两年年报》中记载:“自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军兴,海口均遭封锁,外油来源断绝,本会为适应战时需要,乃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钻探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玉门油矿的顺利开采,还与共产党的支持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议定开采玉门石油之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就决定拆运延长油矿的两部顿钻。1938年6月,甘肃油矿筹备处代主任张心田前往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联系拆运延长油矿钻机,周恩来表示同意和支持。在陕北的拆运过程中,边区政府和八路军总部给予了人力、物力的大力帮助。到达玉门的这两部顿钻,为早期玉门石油的开采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1月开始,玉门油田进人了油矿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了实现第二年生产180万加仑汽油的奋斗目标,油田确定了钻井、采油、炼油等一系列加速油矿开发的计划。地质勘探向深部钻探,发现了老君庙油田的L油层和M油层。钻井、采油、炼油开始采用近代石油工业的工艺技术,大规模的开采阶段开始。到抗战结束,老君庙油田第一深井钻至658.48米,首次钻透了M层。参加生产的油井14口,年生产原油65767.597吨,加工原油64953吨。在1949年前的近1 1年的开采中,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50今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90%以上,占1949年前45年国原油总产量的70%以上。不仅在“洋油”基本断绝的抗战中,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事业,而且在战后的中国市场与大量倾销的“洋油”争夺市场。1949年,随着全国的陆续解放,盘踞在河西一带的国民党反动势力,预谋彻底破坏玉门油矿,矿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在矿区的中共地下党,深入工人群众中,揭露国民党的阴谋,启发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秘密串联职工中的积极分子,组成护矿队,使玉门油矿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1949年9月25日,以装甲车、坦克为先导的解放军部队在军长黄新廷率领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廾进了玉门油矿,接受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的全部资产,宣告玉门油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被列入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数十名指战员来到玉门油田,成为石油生产建设的骨干。当时的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等国家派遣专家和技术工人来油田帮助工作。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1957年1 2月,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如今,经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的玉门油田已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地质勘探、钻井、油田开发、炼油、机械制造、运输、科研、农副业生产等门类齐全的大型综合性石油企业,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出经业、出技术、出人才、出产品。几代“玉门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呕心沥血,将青春和一腔热情抛洒在了玉门油田。


不仅如此,“玉门人”还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哪里有石油,就奔向哪里,像种子一样撒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角角落落。从1953年开始,玉门油田每年都要抽调人员支持新探区,仅千人的大调动就有近20次,截至1986年底,玉门石油管理局向各地石油企业输送技术及管理人员、工人就达70000多人。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玉门人西进新疆;1958年四川石油会战开始,玉门人组织了44个钻井队共1700名职工奔赴巴山蜀水参加会战;1960年,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出发现后,玉门油田派出以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薛国邦为代表的1 8000余名职工,带着成套钻机和其他设备赶赴松辽平原参加会战。七十年代,长庆油田上马,玉门将1/3的人员和1/2的钻采设备投入建设长庆油田的会战中,成为长庆的主力军。因此,曾担任过玉门油田党委宣传部长的著名诗人李季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的诗句对玉门油田作了形象的概括。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