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六大史迹印刻海上丝路

时间:2014-03-04 09:24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罗桦琳,林静 点击: 载入中...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

 

  广州市自2007年筹备以来,经过多次专家评定,共选定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等6处史迹点先行列入申遗的预备名单。除了这6个点外,还有1个后备点“琶洲塔”.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易西兵介绍,选定这些点的主要依据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和时空范围”,同时还要考虑各个点目前的保护状况以及技术工作准备情况。“现在正在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要求,针对这几个点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怀圣寺光塔

 


  光塔位于今光塔路怀圣寺内,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最具特色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因为是由来华的阿拉伯人所建,唐人称阿拉伯国家为狮子国,因而被称为“狮子寺”;又因寺内有一光身柱形塔,又名“光塔寺”.


  怀圣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光塔在寺西南角,还有回廊和碑亭。


  怀圣寺与光塔同为唐宋时期广州城西蕃坊内的重要建筑,寺塔合一,是唐宋以来到广州贸易以及定居的阿拉伯商人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怀圣寺光塔是广州作为伊斯兰教通过海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的直接见证。


 

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

 


  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海神的场所,是我国四间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方庙宇,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


  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庙坐北向南,自南至北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后殿,两旁有廊庑和碑亭等。


  庙内原存有众多石碑,现尚存唐韩愈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及历代皇帝御祭石碑30余方,另有明代铁钟、玉刻南海神印等文物。庙西侧有土名章丘的小山岗,建有浴日亭,单檐歇山顶。


  2005年,在南海神庙浴日亭南面和“海不扬波”牌坊南面发现明清码头遗址。

 

后备点:琶洲塔

 


  琶洲塔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内膛为八角直井式。外观九级,内分17层,高50余米。八面基角处均砌有高、宽0.5米西方人形象的托塔力士, 力士呈跪状,双手或单手托塔,刻工古朴,神态生动。


  琶洲塔修建时也是作为风水塔,但其位于清代广州城与古黄埔港的中间,是外国人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因此欧洲人称之为“中途塔”,是清代珠江航道上的又一重要标杆。

 

光孝寺

 


  光孝寺位于越秀区光孝路,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被誉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据《光孝寺志》记载,寺址最初为南越国第五代王赵建德王府。三国时改建为佛寺,名“制止寺”.至南宋以后称光孝寺。从东晋起至唐宋,有不少印度、南亚高僧如昙摩耶舍、真谛等来寺传教译经,对中外文化交流有很大影响。


  现寺内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瘗发塔。大雄宝殿为东晋隆安五年(401)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法师昙摩耶舍始建,虽经多次重修,仍保留了南宋的建筑风格,是岭南最巍峨的殿堂建筑,在中国佛教建筑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光孝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孝寺是佛教文化通过海路在广州登陆并传播的见证。


 

清真先贤古墓

 


  位于解放北路桂花岗,是唐初来华传教的阿拉伯先贤赛义德艾比·宛葛素的陵墓,是广州着名的伊斯兰教古迹。


  墓园为庭院建筑,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四周以青砖砌筑围绕,由外陵和内陵两大部分组成。外陵的主要建筑物为礼拜殿,内陵就是墓地。园内主道两侧安葬着唐代至清代的数十位穆斯林名人,主道尽头是一座方墓圆顶的典型阿拉伯建筑,墓室正中有一长方形坟墓,相传即最早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先贤宛葛素的墓地。


 

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1983年发掘,墓内随葬器物1000多件套,是岭南地区考古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


  南越王墓的出土器物突出地体现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在此地的交流和融合。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原支非洲象牙、红海乳香等是直接来自海外的舶来品,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重要、直接的物证。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历史城区中心的中山四路北侧、北京路东侧。


  1974年在此发掘出秦造船遗址。1995年以来,又先后考古发现南越国御苑的大型石构水池、曲流石渠、宫殿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木简和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器等重要遗物。


  在南越国宫殿和御苑遗址之上还叠压着2000多年各个时期的文化层,见证了广州2200余年的城市发展历史。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西汉南越国、唐五代、宋代文化层出土了包含海外文化因素的遗迹遗物,是广州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2200多年发展历程的见证,多个历史时期具海外文化因素的遗物也是海上交通贸易的直接物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海上丝路发源广州 一路追寻续写史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