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敦煌:他们定格千年璀璨

时间:2024-06-08 19:0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莫高窟第217窟青绿山水。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青葱的树木掩映着几栋颇有年代感的小楼,其中就有北外艺术研究院院长、敦煌学专家宁强的住处。一进屋,便被满眼的敦煌主题画作所震撼,仿佛身处一座居家艺术馆。
  
  古色古香的茶几上,两个色彩鲜明、造型独特的纸盒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宁强笑着拿起桌上自己最新的“研究项目”,一副小巧的扑克牌在他手上缓缓展开,牌上印的是敦煌各式飞天造型。
  
  “这是我最新设计的敦煌飞天主题扑克牌。”宁强介绍,今年3月去深圳办画展时受到观众启发,决定用更加“接地气儿”的方式将自己钟爱的敦煌艺术分享给更多人。
  
  精选不同的敦煌飞天造型,利用“数字敦煌”数据库资源,翻新、修复、美化,并添加简要的时代信息和造型介绍,最后呈现在日常的扑克牌上。宁强希望用这种方式将文化遗产精粹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让敦煌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谈论得了”。
  
  人在北京,心系敦煌。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魅力是宁强多年来致力于回答的问题。当年自四川大学毕业后,醉心于敦煌文化的宁强便奔赴敦煌,师承著名画家、敦煌学家段文杰。
  
  自那时起,敦煌天空的澄澈蓝色一直留在他心里,融入到他诸多关于敦煌遗迹的画作中。数十年来,他用画笔和课堂讲述心中的敦煌,希望敦煌璀璨的艺术文化瑰宝能够和“敦煌蓝”一样,定格在大众心中。
 
  
  
    1987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左三)向年轻大学生介绍敦煌石窟壁画艺术。新华社记者张生贵摄
 
  将珍贵的千年物质文化遗产“定格”并非只是艺术家的愿景,更是一代代研究人员奋斗的真实写照。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便大胆构想:在文物界首开先河,开始莫高窟数字化实验。那时,数字化没有任何模板和经验,只能一步步摸索。30多年来,一批批人才投入数字化保护工作,接力跑出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
  
  相机从胶片到数码,团队从十几人到90多人,图像精度从75DPI到150DPI、再到300DPI……设备、人才、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化从未停下脚步。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敦煌研究院首次通过“互联网+”形式,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石窟30个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这是敦煌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样的数据库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巨大宝库,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敦煌艺术的再创作和民族文化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宁强说。
  
  如今,接力棒传到“80后”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手中。截至目前,他们已完成敦煌石窟29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0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海量数字资源。
  

  
    2023年12月9日,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未来之路,任重道远。俞天秀介绍,莫高窟有壁画彩塑的洞窟有400多个,以现在一年20至30个的采集速度,全部完成还需多年。此外,在做好莫高窟数字化的基础上,还要给其他文物数字化做技术支撑,以使文化瑰宝的资料永久保存,尽早留下文化遗产最美的面貌。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敦煌数字化工作的宗旨。如何做到?俞天秀说,唯有“坚持”二字。从事数字化工作近20年,“事儿要坚持,业务技术也要坚持,不能猴子掰玉米”。
  
  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2023年,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未来,俞天秀希望在数据库图文解读、智能化推荐、外文版本等方面多下功夫。
  
  “我相信年轻人会继承老一辈创立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窟精神,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作出更大的贡献。”樊锦诗说。
  
  
    2023年4月25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创意营销人员廖雪婷从一幅高保真复制壁画前走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而对于甘肃省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来说,留住敦煌千年文化,有更直接的方式——讲解。
  
  最开始当讲解员时,条件还十分艰苦。当年,山上没地方洗澡,需要坐通勤车到市里的公共澡堂洗;也没有电话,只能去市里打电话写信。“当时我妈跟我来了,看了工作的地方,不愿意让我留下。”宋淑霞说。
  
  “当时也没想过扎根一辈子。”宋淑霞说,但是待过一两年,“就舍不得了”。
  
  为什么讲解员能干一辈子?宋淑霞说,不止是国家政策和研究院的支持,更是心底被敦煌文化的魅力所震撼。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能够讲清楚莫高窟中的几个洞窟,都需要长久的积累和调研。
  
  近年来,研究院打造了“莫高学堂”研学品牌,将资深讲解员的深厚积淀转化为丰富课程,吸引了一批批“心在敦煌”的人。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代代人将青春献给敦煌,让千年璀璨文化点亮人生。“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留下来。”宋淑霞说。新华社记者贺小童、张玉洁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