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后裔今何在?(2)

时间:2013-04-04 09:11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从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及生活习惯上来看,散居在欧亚大陆的诸蒙古涵化民族有很多共同点,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草原民族的特点。从古代开始,畜牧业一直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手段。直到今天,畜牧业在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他们有的还继续被世人称为"马背民族",保持了当年蒙古人彪悍的骑射武士的特点。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哈扎拉人都是伊斯兰教徒,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都不同程度上伊斯兰化了,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的遗风。另外,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喀尔喀蒙古人都有曾经生活在中国元朝、清朝的经历,因此他们与中国都有很多渊源关系。

 

 

  生活在阿富汗腹地的成吉思汗子孙--哈扎拉人


 


  今天的哈扎拉人(Hazara)主要居住在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以南、巴米扬与赫拉特河谷之间的哈扎拉贾特山区一带。此外,在坎大哈、赫拉特、构格哈尔、巴达赫尚等省,也散居着一些哈扎拉人。据统计,阿富汗约有160多万哈扎拉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6%,是国内第三大民族。在西亚和印度次大陆还有约40万哈扎拉人。许多哈扎拉人也自称是"中国人",称他们同样使用十二生肖。


  不少历史学家和学者经过考察认为:阿富汗的哈扎拉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最早来自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蒙古军队和伊儿汗国的蒙古移民。在帖木儿、莫卧儿帝国时期,又有一部分突厥化蒙古人加入进去。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会讲蒙古语,也不使用蒙古族姓名,但他们最早的来源的确是蒙古人。根据欧洲旅行家报道,直到16世纪初,哈扎拉人还在使用蒙古语,后来才淡忘。现在他们通用塔吉克语。但他们所讲的塔吉克语里仍夹杂着不少蒙古语和突厥语词汇,与纯正塔吉克语相比存有区别。至今,他们还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使用的是塔吉克文字。


  从生理特征上看,哈扎拉人属于蒙古人种,具有蒙古人的体质特征:他们是黄皮肤,头发直而硬,体毛和胡须少,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脸平扁,唇厚适中,眼睑多有内眦褶;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面骨平扁,颧骨突出。虽然他们由于长期以来与当地民族通婚,但是这些身体特征仍然能表现出来,经过若干世纪的长期演化和同异族通婚混血,还没有完全消失。2003年根据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赛克斯通过人类染色体和DNA样本的调查,其中三分之一的哈扎拉人具有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遗传基因,因此完全体现了他们的蒙古族源。


  目前,从哈扎拉人的生活习俗上,仍然可以窥见其蒙古族的遗风。首先,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与传统的蒙古包一样,还是圆形的。在服装上,男人上衣穿无领肥大衬衫,下衣穿灯笼裤,冬季外罩长袍,腰间束带,有的还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时头戴绣花小帽,外出时头缠深色或白色头巾。女人服装与男人的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只是妇女不束腰带,只将头巾包在头上,面部裸露,这与教规的要求有所不同。哈扎拉人的穿着打扮已被中亚穆斯林同化,已没有了蒙古族服装的遗风。


  其次,哈扎拉人的饮食以烤饼和奶制品为主食,这些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相同,并且,从奶制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上,也能看出与蒙古族的联系。哈扎拉人把奶煮沸、发酵、晒干,制成奶酪,这与蒙古族制作奶豆腐的方法基本相同;用做奶酪剩下的乳浆,熬去水制成干酪,这与蒙古族制作奶渣的方法也相差无几。甚至用酸奶加水制成饮料,用酸奶打制黄油等也与蒙古族的制作方法几乎接近,但他们在节庆日的羊肉抓饭则具有更多的中亚风味。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婚姻由父母包办,几乎没有自由恋爱。订婚这天,男女双方的父亲要举行一个换包仪式。男方家长事先要在给亲家的包里放入一定数量的钱,换包以后,就按人头分糖,凡参加者都得到一份。哈扎拉人婚姻中很重视送彩礼。男女订婚以后,关于彩礼的数量还要协商几次,哈扎拉人当中盛行的是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双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礼可以少要些。举行婚礼这一天,先由一位富有的、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给新娘蒙上盖头,唱离别曲(边哭边唱),一般只对母亲和姐妹唱。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毛拉、男性亲属和尊贵客人则聚集在一个大帐篷里,由毛拉诵经祈祷,祝贺新人。这一切做完以后,人们把新郎引到唱完离别曲的新娘跟前,新郎将新娘领出帐篷,帮助她骑上早已备好的马或骆驼。新娘家派一位年长女眷与新娘同乘一匹坐骑,一直陪送她到新郎家。如果新郎家与新娘同住一村,接亲的队伍则需绕村一周。婚礼期间,一般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以示庆贺。



 

  流入欧罗巴海洋的蒙古洪流--鞑靼人


 


  鞑靼人(Tartar),又译作"塔塔尔人",是俄罗斯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5554601人(俄罗斯境内,200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流域,鞑靼、巴什基尔两个自治共和国境内和彼尔姆、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地。在中亚国家的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分布。


  "鞑靼"一词源于7至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游牧的蒙古部落。在西方人眼里,鞑靼人和蒙古人一样,游牧、善骑射,并且在蒙古西征军中,不仅有许多鞑靼士兵,而且鞑靼人多身居要职,所以,"鞑靼"便成为蒙古的代称,中国明代把成吉思汗的后裔皆称鞑靼。欧洲人也把当年成吉思汗远征大军的蒙古人通称为鞑靼人。


  现代鞑靼人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后所建立的金帐汗国蒙古征服者的后裔,混合了跟随蒙古人西征的突厥人的血统,形成了今天的喀山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等分支。15世纪金帐汗国灭亡,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建立了喀山汗国,16世纪中期,被沙俄兼并,1920年建立自治共和国。


  经过长达800年的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混血,从种族学特征来看,鞑靼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更接近白种人,不少人的眼睛是蓝色、灰色、绿色和黄色的,皮肤偏白,只是脸型特征还保有某些黄种人的特点。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种族特征更类似于中亚人。可以推测,鞑靼人的民族形成经历了多元混血的过程。鞑靼人的种族属性已经是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其文化也是欧亚文明交汇的产物。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鞑靼语,分中部(鞑靼斯坦共和国大多数居民的用语)、西部(或称米沙尔语)和东部(西伯利亚鞑靼人的用语)三大方言。1927年前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后一度改用拉丁字母,1939年又改用斯拉夫字母。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飞虎队揭秘:昆明新发现国内最集中飞虎队遗址群落
  • 研究发现明代名将达云系成吉思汗后裔
  • 揭秘宋美龄长寿之道
  • 飞机归宿:揭秘废弃飞机的最终命运
  • 成吉思汗为何惟独不取印度
  • 揭秘中国古代的“丑女无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